在正史樂志的課和蔡秉衡老師聊了些律學和祭神音樂。說實在的,如在下這般知識淺薄還兼腦殘的不用功學生,面對「祭祀音樂」和音樂最初的祭祀本質時,實在也難一窺堂奧。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似乎也不少,但是真正有深入到「音樂活動的最初本質」和音樂的核心的學者,以不才在下的閱歷來說,似乎都只是為了帶過它而帶過。
「祭祀音樂」確實是這樣子一個困難的課題。而它的困難是來自於它是一切音樂的「最初」,全世界各民族的傳統音樂,最初都是為了「祭祀」、「與神溝通」而出現的。形式簡單,其間蘊涵的力量也很精確。不同於後世愈趨複雜的複音音樂,祭神用的音樂,它的形式永遠就是這麼簡單。但是它的「結構」暗示了些什麼?對祭祀用歌樂來說,旋律才是它的核心,純粹音樂所攜帶的訊息應該是高於有歌詞的曲子,因為它跨過了語言的表象。
提及迎神音樂時,倒是想起久遠前小大一時,曾經購入過江文也先生作曲,由上揚所發行的「台灣舞曲:孔廟大成樂章」。我不知道「孔廟大成樂章」是否還有其餘版本的錄音,至少這片由陳秋盛先生指揮與NHK交響樂團合作的版本是我唯一知道的。當時我有購入CD後先完整聽完三遍的習慣,這片大概是當時少數沒有聽滿三遍的 CD。聽完的感想是:「怎麼會有人寫這麼無聊又難懂的曲子……。」


當年的我,也不過是個習樂四年餘,視奏沒辦法連續看完二小節,還關在茅蘆裡世面未開的宅男大學生。面對這麼高深的音樂,除了傻掉(O.S.這片到底在搬啥小),大概也沒辦法有其他的反應。(耳朵真正開竅還是在和PTT戰神羅仙(Roshan)比較熟了之後,知道要選好耳機才開始的XD)。即使是現在,身為北安音樂院低空飛過畢業生和超能力研究所研究生的現在,要替這樣的音樂寫些什麼分析或評論,恐怕也是力有未逮(謎之天音:你毛都沒長齊咧)。
這份錄音和這種曲子的時代意義,很多人都寫過這樣的文章了,沒做齊功課的我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。我想表達的,只是這樣的一種音樂其自身的存在,畢竟音樂是一種意識活動,透過自己的眼和親身經驗才會明白它的根本意義。
有機會的話……倒是真想弄一份這首曲子的總譜來研究。只是那也許又只是為了滿足某種收藏癖吧……~"~。